【小心返屋企傳染畀小朋友】10件辦公室最邋遢的東西

    我地呢班打工仔~基本上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在辦公室裏度過,但唔講唔知辦公室居然是暗藏邋遢的地方,外國網站為了解辦公室內的物件到底有幾「乾淨」,研究人員使用ATP測試微生物的總含量,最後列出以下10種「污糟嘢」。

    第10位:咖啡壺手柄

    每日返9點的你,當然要飲杯咖啡醒醒神,咖啡壺手柄到底每日有幾多人觸摸過呢?據統計數字顯示,辦公室內公用的咖啡壺表面上含有48%細菌,英國清潔公司亦曾從八間寫字樓內的70個茶水間取出280個樣本進行測試,結果發現超過4成的茶壺和咖啡壺手柄都有含有大量大腸桿菌,下次用完後,記得洗洗手。

    咖啡壺手柄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9位:滑鼠

    不少上班族每日都要對著電腦,你現在使用中的滑鼠含菌量達38%,根據英國清潔公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有10%的打工仔承認自己從來沒有清潔滑鼠的習慣,而且有時候同事們也會借用你的電腦,觸摸過你用的滑鼠,為了個人衛生,記得定期清潔自己的滑鼠啦!

    辦公室最污糟

    第8位:坐廁

    ATP生物冷光反應技術(ATP bioluminescence technique)是一種快速檢測方法去測試ATP的微生物含量,而坐廁平均的ATP數值為200,而ATP數值愈高代表愈骯髒,記者建議大家上廁所前,為自己著想,記得要先放張坐廁板紙墊或用酒精擦乾淨才好坐下吧,不過記者有點潔癖,還是覺得蹲廁的方法最好,這樣才是最乾淨的如廁方法。

    辦公室最污糟

    潔手液也要注意!

    另外,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Charles P. Gerba指出,廁所內的潔手液都是含有大量細菌,4分1的辦公室潔手液被糞便細菌污染,而且內地傳媒曾抽檢多個公共場所提供的潔手液,發現部分含菌量超標高達600倍,出外要徹底潔手,看來要自備個人潔手液最安全。

    辦公室最污糟

    第7位:自助汽水機

    許多人有時為貪方便,便會使用辦公室裡的自助汽水機,但原來統計數字指出,它也列入十大辦公室「污糟嘢」的排行榜,大家每接觸按鈕一次,便會有21%的機會率接觸到病菌,想避免接觸細菌,下次可以用紙巾隔住先好按。

    相關圖片

    第6位: 飲水機

    英國公共衞生學院(Public Health Organisation)的數據顯示指出,平日在公司常用的蒸餾水飲水機,該出水位每平方吋有高達270萬個細菌,如果你的水杯碰到飲水機出水位,就很容易接觸細菌。

    辦公室最污糟

    第5位:雪櫃

    數據顯示指出常用來存放食物的公司雪櫃,其門柄平均ATP數值為300,即是比坐廁的ATP數值還要高,英國有研究發現雪櫃內的蔬果格細菌含量比安全標準高出逾780倍,研究員表示部分的細菌包括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李斯特菌,記者在此極力要求公司能定期清潔雪櫃,才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

    相關圖片

    第4位:鍵盤

    打工仔每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公司裡度過,相信大家必定有一種習慣,就是會一邊打字一邊吃零食!奉勸大家不要再這樣做,公司Keyboard真的很骯髒,測試結果顯示,27%的鍵盤平均ATP數值超過300。

    辦公室最污糟

    第3位:微波爐

    剛剛提及的公司雪櫃無論門柄和蔬果格都含有大量細菌,平日我們從雪櫃拿出來的飯盒,需放進微波爐內翻熱,但其實此時你又再次進入了另一個含菌世界,由於微波爐翻熱的食物種類多,但是食物殘渣根本上較少人清理,而細菌就正正在這種環境滋生出來,所以微波爐便會堆積不少細菌,對人體健康帶有潛在威脅。

    微波爐 邋遢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且英國清潔公司亦曾從八間寫字樓內的70個茶水間取出280個樣本進行測試,結果亦指出3成的微波爐的門柄和按鈕含菌量最多,有48%的微波爐門柄上含大量致病細菌。

     

    第2位:水龍頭

    去洗手間又好去Pantry又好,我們便會有機會使用水龍頭,英國衛生委員會曾進行測試發現,三分之一的水龍頭細菌含量令人驚訝,14%的水龍頭含有可能致命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如果進入人體後可導致包括肺炎在內的疾病)亦在百分之八的水龍頭中被發現,最好帶備消毒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吧。

    水龍頭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1位:手機

    終於來到辦公室第一位最污糟的物件,就是你現在使用中的手機!現代都市人機不離身,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會機不離手,對於懶於清潔的人而言,手機的含菌量自然會不停增加。你知道嗎?你每次聽電話基本上就是把臉貼向廁所板,手機上被測出的ATP數值為900,其ATP數值高過廁所板!英國亦有消費雜誌研究顯示,手機上有害細菌的含量,相比男廁沖廁手柄高出18倍,細菌包括可致腸胃不適的沙門氏菌。

    辦公室最污糟
    (SINA  / 新傳媒)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