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皮膚自然就好!】中醫教你點補脾健胃

    在中醫眼裡,胃的健康不是孤立的,它與脾的健康息息相關,二者合稱人的「後天之本」。脾胃好的人皮膚細嫩、有光澤;營養充分消化吸收,吃下去的東西也不會白吃。

    脾臟好,是營養消化吸收的關鍵

    中醫和西醫的「胃」概念相似,容易理解。但在對脾的認識上,西醫和中醫有很大差別。

    西醫認為,脾是腹腔左上方一個單一的器官,有過濾血液的功能,也有免疫功能,但並沒有消化功能。因此,很多接觸過西醫的人不理解中醫為什麼將脾和胃聯繫起來,對「脾主消化」的概念也存有懷疑。

    上海同德堂國藥號中醫師胡乃文解釋,中醫的脾屬於五臟之一,是實心器官,但其概念不只是脾臟一個器官而已,還包括胰腺等消化器官。因此在中醫中,消化功能是脾的一個主要功能。

    中醫講的「脾主運化」,除了指食物消化過程,還指將消化好的精微物質運送到全身各處,而這些精微物質就包括現代醫學講的蛋白質消化產物氨基酸,還有澱粉消化產物葡萄糖等。

    「很多西醫說:中醫不懂什麼是脾,不懂什麼是消化,實際情況不是這樣。」胡乃文笑說,「是因為中醫講的脾包括了不同的器官。」

    因為脾胃在營養消化、吸收和運送中起重要作用,古時甚至有「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胡乃文舉例,中醫認為腎代表人體先天的部分,而脾胃是後天之本。一些難懷孕的女性是因為腎有問題,治療上要補腎並暖養子宮,但很多人治療一段時間仍不見效,主要是因為脾胃的運化、消化功能不好,需要在補腎的同時補脾,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脾胃的作用也反映到人的外表上。胡乃文在行醫中發現,脾胃功能好的人通常皮膚細嫩、有光澤,人也顯得漂亮,而脾胃運化、受納不良的人則顯得面色和毛髮黯淡無光。

    5種食材能保健脾胃

    shutterstock_543003052

    糯米或白米的米湯是最常見的養胃食物,在古書中都有記載。胡乃文介紹,將白芨打成粉和到白米或糯米湯裡,能同時治療胃病和肺病, 其中的米湯的作用類似西藥「胃乳片」,是用來保護胃粘膜的。

    與糯米和白米類似,現代人常吃的糙米也有養胃作用,但不能多吃,因為糙米需要較強的消化功能,多吃會加重胃腸負擔。

    胡乃文解釋:「這就是中醫說的度:任何食物不要過度,也不能沒有。最簡單的米也是這個原則。」

    地瓜湯

    shutterstock_634746014

    地瓜性質平和、味道甘甜,也是常用的健脾暖胃食物。胡乃文介紹,很多人擔心地瓜會升高血糖,其實地瓜煮湯不會增加身體糖代謝的負擔,適量食用反而對糖尿病病人有益。

    花生

    很多人知道花生對胃有益,這在於花生的「和中」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炒花生是熱性食物,能起到暖胃作用。煮花生則性寒,對很多人的腸胃來講太過寒涼,會造成不適。

    紅棗

    「紅棗和甘草、生薑加在一起,是最好的胃藥,能暖胃補胃。」胡乃文介紹,這三樣東西在複雜的處方,如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中都有用到。

    日常生活中,可以在煲湯、煲粥時加入紅棗。可參見本文末「扁豆薏苡仁粥」做法。

    芡實、蓮子

    shutterstock_288391694

    在中醫治療中,有些脾胃不太強壯的人服藥會出現腹瀉症狀。芡實、蓮子主要有補腎作用,同時補脾,胡乃文常將它們加在藥方中,利用其健脾作用,糾正病人的胃腸過度蠕動,治療腹瀉。

    常按三組保健穴 調理脾胃

    保養脾胃健康的穴位很多,其中足三里穴、內穴、公孫穴和太白穴的位置較容易找到。經常按壓這些穴位,對脾胃健康有益。

    1. 足三里穴:這個穴位是最常用的保養脾胃的穴道,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或四指距離處。

    2. 內關穴和公孫穴:這兩個穴位都在「奇經八脈」上,是兩個很重要的穴位。在腳拇趾內側有一關節突出,其後一寸處就是公孫穴。內關穴在手腕橫紋後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處(兩筋之間)。內關穴和公孫穴可以一起按壓,能調理奇經八脈,也能調理胃、心、胸處的毛病。

    3. 太白穴:與公孫穴一樣位於足內側,腳拇趾內側關節突出後方的凹陷處即是。常按可以緩解便祕、腹瀉、腹脹和胃痛等症狀。

    健脾養胃的「扁豆薏苡仁粥」

    扁豆薏苡仁粥的材料準備。(新唐人電視截圖)

    材料:
    扁豆50克
    薏苡仁50克
    粳米50克
    紅棗10粒
    鹽適量

    做法:先將扁豆炒熟,再與其它材料同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扁豆是食材,也是藥材,性微溫,炒用有健脾之效,生用則有消暑作用。按照五味理論, 扁豆、紅棗、米都是屬於甘味, 甘味入脾,有溫暖脾胃的作用。加一點鹽,鹹味則可入腎。

    (大紀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