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閃呀】許冠文一見老婆即笑笑口
【珍惜眼前人】吳綺莉貼出「唯一全家福」
(on.cc 東網)
【病後重生】鍾慧冰去年患上血管炎
最初鍾慧冰都食擔心食類固醇會產生副作用導致骨枯,但醫生問我係唔係想癱,血管炎會令免疫力低,引致併發症,但係搞得一樣又搞唔到另一樣,鍾慧冰食類固醇嗰陣,搞到佢身體好腫,亦因為身為手腳唔可以自由活動,搞到佢行唔到樓梯,拎唔到杯同筷子,扣唔到鈕,甚至連剪腳甲都有問題!
鍾慧冰話過去數月睇過幾十個醫生,再加上冷靜分析,可能係後生嗰陣積壓太多壓力,冇好好處理,所以當心情就鬆嗰陣,問題即刻出現!佢仲話呢個病可以令肌肉流失,最差試過手臂得層皮,出現一個個窿,睇落好似個怪人,鍾慧冰笑話唔一世都唔會減!
(蘋果日報)
【又高又型!】劉嘉玲開心賀姪仔大學畢業
【雙喜臨門】鼎爺宣佈好消息
李家鼎及譚玉瑛為無綫主持的烹飪節目《阿爺廚房》大受歡迎,第2輯加碼至30集,但鼎爺直言未獲加酬勞,相反譚玉瑛因剛巧與無綫約滿,她已續約並加人工,節目也帶挈了鼎爺獲老闆投資1000萬,於銅鑼灣開設私房菜,下月便開張,但他卻表示不會長駐廚房,一星期只會客串幾日。
今天他們到新蒲崗為節目宣傳,鼎爺即席示範炮製涼菜「錦繡涼伴」,他表示新一輯共有90多道菜式,一星期5日,每日做3個。談到對收視期望?他說:「當然期望爆頂。還用問?餸永遠煮不完,學也永遠學不完。」
(原文:明報)
【預防於未然】研究:心肌梗塞日漸年輕化
著飲食文化改變,臨床研究不少30至40歲的“年輕人”也都有血管阻塞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出現。若屬於高危險族群,平日需要積極透過有效的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一旦檢查發現心血管問題,務必遵循醫生指示用藥,而硝化甘油有抗心絞痛、胸悶作用,患者也可隨身攜帶硝化甘油舌下碇,防身體不適,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可適時救急。
一般體檢多數為理學檢查、靜態心電圖及超音波為主,建議可進一步接受高解析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瞭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指數,可有效評估心肌梗塞風險;醫生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或鈣化指數過高者,建議可接受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瞭解血管的粥狀硬化與狹窄的病變。
另外,非侵入性無輻射的心臟磁振造影檢查(cardia
運動、良好飲食習慣雖可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只是預防而非治療,如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肪
(原文:HINET)
【傳暴瘦失聲】劉德華終現身
早前有報導指在1月於泰國墜馬受傷的劉德華暴瘦又聲音沙啞,更與太太朱麗倩秘密到尼泊爾祭拜四眼天神求康復,令粉絲們十分擔心。
劉華早前承諾明年會開個唱,加上新片《俠盜聯盟》即將上映,然而都未見身為監製兼主角的華仔有任何宣傳,日前,他終於更新了自己的官網,更留言:“在為俠盜配音中……想起你們!你們好嗎?你們好我就安心了!夢中見。”華仔樣子十分精神,26個字讓大家感到好興奮,網民與粉絲紛紛回應“華仔好!我們就安心!”
(原文:騰訊/明報)
【目前好迷惘】溫碧霞深夜承認婚變
「一段婚姻關係的變化不一定代表,二人的感情破裂。。。多謝大家關心:)」昨晚(12日)11時35分,溫碧霞於微博貼圖,承認與出身名門之後的老公何祖光17載婚姻,「起了變化」,但溫未有進一步「解讀」。
自從被揭分居四個月,昨日一整天溫碧霞都備受追訪,她多次合十稱:「等我遲啲決定咗先,o依家自己都好迷惘,遲啲件事處理好,我會同大家講。」又不願正面回應是否涉及第三者,只稱:「大家唔好諗太多,畀啲空間我,多謝關心。」
溫碧霞稱:「其實我冇嘢,我OK㗎,但暫時唔想講太多。畀時間我處理私人事。」如今溫碧霞正式開腔承認婚姻關係有變化,應已有所決定吧。
【年長者行路變慢? 】可預測會否出現認知障礙
人們的步伐除了透露性格之外,也可能可以作為是否罹患老年癡呆症的預測指標。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年長者的走路速度變慢與其大腦的認知功能衰退有關,故可用來預測是否會出現失智症狀。
該校主導這項研究的助理教授羅索(Andrea Rosso)表示,對於減少全球失智症的負擔而言,預防和早期治療可能是關鍵,但目前的檢測方法具有侵入性,而且成本太高,無法廣泛使用。
而他們採行的方法則很簡單,只需要年長者每年花大約5分鐘的時間測量行走速度即可,除了馬錶之外,這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工具。
在這項研究中,該校研究人員每年量測175名70至79歲老年人,以正常的步伐在18英尺(5.5公尺)長的走廊行走的速度,如此持續14年的時間。
這些老年人在研究一開始時,心智都很健康,而且腦部掃描正常。在研究結束時,他們同樣接受心智測驗並接受腦部掃描,以確定其認知能力有何改變。
結果發現,每年走路速度慢0.1秒的人,有47%的機率比較可能出現認知能力衰退。此外,走路變慢和認知能力衰退的人,其大腦海馬區(hippocampus)右邊也出現萎縮,而這個區域與學習和記憶有關。
羅索認為,雖然0.1秒的差異可能很小,但以14年的時間來看,它就顯得相當顯著。
研究人員說,雖然走路速度減緩不足以用來診斷認知障礙問題,但它卻可以作為年長者是否出現認知障礙的預測指標,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4,700萬人被診斷出罹患老年失智症,而且每年新增990萬個病例。因此,對於抑制這種疾病的增加而言,如何預防並及時治療,將是非常重要的。
(大紀元)
【斷食迷思】科學研究話你知因由
每次想減肥的時候,不少人都會到網上搜尋「最好的減肥法」等等關鍵字,無論低醣飲食、葡萄柚飲食、還是吃肉減肥等,都是熱門的瘦身討論話題,而其中「間歇性斷食」更是引起許多人的迴響,對於喜愛吃大餐的減肥者們,這無非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當中,最著名的「5:2輕斷食法」即表示在一個星期中任意選擇兩天(不能連續)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男性在禁食日約攝取600大卡,而女性則攝取約500大卡熱量,其餘五天則正常進食,這是一種源自於英國的間歇性斷食法,近年美國、歐洲等各地都開始大為流行。
美國國家高齡研究所的神經科學研究員馬克·馬松(Mark Mattson)對此表示,由於大多數人在一天中清醒的時間裡,幾乎無時無刻把食物放進嘴巴裡,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卻不是人類或動物在遺傳上的正常行為,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容易讓身體中的肝醣沒有好好被分解消耗的機會。
2011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中一項對肥胖婦女的研究發現,每週選兩天禁食並維持6個月(禁食日仍能攝取約600大卡的蔬菜、水果、脫脂乳等等)的人減少了近13磅,與一個更加傳統飲食的婦女相比,無論體重或體脂肪下降程度都相仿。最近一項2017年5月1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刊登在《JAMA Intern Med》的研究也認為,其實間歇性節食(某幾天吃特別少)比起傳統的每天都少吃一些,減重效果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Mark Mattson認為這不僅不失為傳統減肥的替代方案,間歇性斷食的模式也更合乎自然,許多間歇性斷食是否改善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帕金遜症、阿茲罕默症等相關的研究也正著手進行中。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科學教授沃爾特·朗格(Valter Longo)在相關實驗中則曾發現間歇斷食與細胞再生指標數值上升,以及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老化等因素下降等現象有關。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和義大利布雷西亞大學營養科學教授路易吉·芳坦納(Luigi Fontana)表示,損傷細胞的積累是許多疾病的肇因之一,當長時間未進食的時候,身體可能刺激「自噬」反應,將功能失調的蛋白質、胞器清除掉,Luigi Fontana認為這種清除垃圾和再生很可能是有益的。
Mark Mattson表示,在他的實驗中,禁食的人起初都會呈現焦慮、煩躁,或是偶爾有頭痛等情形,但基本上這源自於「Hangry」這種因為飢餓所產生的腎上腺素、可體松、神經肽Y等等,從而導致憤怒的正常生理反應,但是經過約2至4星期就會逐漸習慣。雖然很多問題仍未有明確解答,但在禁食力度不那麼極端的情況下,Mark Mattson和Valter Longo認為沒有哪種形式的禁食才是「最好的」,所謂的「限時餵食」即是將食物攝入量限制在每天只有幾個小時內,也同樣具有類似效果,但Mark Mattson和Valter Longo兩者也都認同,無論如何人們一整天都在進食的習慣是一項更糟糕的主意。
對於糖尿病或其或其他代謝疾病患者,禁食可能引發低血糖或其他危險反應,就要謹慎的考量可行性,根據NHS choice中也建議,執行“5:2輕斷食”方法之前,也可先詢問醫生才開始,因為擅自進行禁食也還並未是完全安全的事情!
(原文:聯合新聞網)